嘲笑也是一種霸凌,遠離言語霸凌,先教孩子說話的分寸

 

 「霸凌」取自英文字bully譯音,指的是受害者長期重覆遭受一個或多個人欺負或騷擾,且因為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種種不對等因素,導致受害者不敢或無法作出反抗。加害的霸凌者有可能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團體,通常藉由心理、生理或言語攻擊所產生的壓迫,造成受害人痛苦、羞恥、恐懼、以及憂鬱等傷害。

 霸凌就是一種反社會行為,比較常聽到的像是職場霸凌、校園霸凌、網路霸凌等。依類型還可分為以肢體暴力行為造成他人身體受到傷害的肢體霸凌,這也是最常見的霸凌行為;以言語諷刺、嘲笑同儕、甚至是恐嚇威脅等的言語霸凌,是校園中常見卻不易被發現,有時對人造成的傷害比肢體霸凌還嚴重。另外還有嘲笑他人身體性徵或性別取向,甚至是侵犯他人身體的性霸凌。

 

嘲笑就是言語霸凌

 

 相信大家對日前奧斯卡頒獎典禮,美國奧斯卡影帝威爾史密斯對串場人克里斯洛克打巴掌事件記憶猶新,事件的起因正是克里斯洛克以言語嘲諷的方式評論威爾史密斯老婆的外貌,瞬間激怒了當事人,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美式幽默,姑且不論威爾史密斯是否反應過度,但主持人針對當事人的一番言詞確實讓人不舒服,甚致引人大動肝火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這已經牽涉到言語霸凌的類型。

 有些霸凌者一開始並非都是故意要傷害人,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惡作劇的底線在哪裡?更不曉得自以為幽默的言語嘲諷會對同學造成的傷害有多大?就像班上有些同學喜歡到處亂嗆人,每天的樂趣就是消遣同學,看同學出糗,覺得這樣就像受人矚目的校園風雲人物;甚至其實有些霸凌者原本成績優異、人際關係良好,但卻在沈重的課業,甚至是背負父母期待的壓力,只好靠著言語、肢體欺負同學,用脫軌的方式釋放情緒壓力。

 要想杜絕言語霸凌,友善的班級氛圍是關鍵,一旦班級相處和睦友善,並且懂得尊重差異,願意互相接納,同學間自然不會隨意亂傳謠言八卦,也不會在班上弱勢同學被欺負時不敢挺身而出,還加油添醋地跟著嘲諷。當然父母也要與老師保持良好親師溝通,多關心孩子在校狀況,有空時多聽他們說,一旦在學校發生不愉快,孩子才有勇氣告訴父母。以下將探討「說話有分寸」有哪些條件。

 

改善溝通模式

 

 說話得體,要有同理心也是杜絕言語霸凌的另一個要點,懂得設身處地替別人想的人,自然不會故意譏笑調侃他人。就像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小孩太愛講話,甚至已經到了完全不尊重他人的太愛話模式,習慣把別人聊天的話與主導權轉移到自己身上,甚至會以夾帶批評的方式去突顯自己的選擇,這些習慣其實都需要改善的。可以參考阿德勒的「我訊息」溝通,將陳述個人感受、反應事實、說明具體建議等元素運用在對話中。

 

提升孩子對情緒的敏銳度

 

 許多父母為了維持形象,在孩子面前刻意控制情緒。可是如果孩子不了解自己說的話會帶給對方什麼心理反應,就無法反省自己可能造成的傷害並同理對方,因此父母可以從自己開始,提升孩子對情緒的敏銳度,讓孩子可以懂得尊重別人的情緒反應,進而培養同理心。意謂著再進行動作前,也會先意識對方的情緒變化。

 

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讓孩子隨時習慣能夠與別人進行日常交流,當他能夠自行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他已擁有健全的個性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懂得「聽其言,觀其行」,學會適當退讓可以減少和消除矛盾。社交能力夠強才會把握說話的分寸,這樣才能打開與人善意交流溝通的大門。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訂閱電子報_單篇文章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