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公設比多少合理?買房簽約前必看『 3 大細節 』一次掌握!

大樓公設比多少合理?從定義、算法,一次掌握買房前必懂重點!

分享:

文章目錄

在房價高漲的時代,公設比已成為影響購屋決策的重要關鍵。它不只是計算公式上的數字,更牽涉到生活品質、社區安全與空間坪效。
許多購屋族在簽約後才發現——同樣標示 40 坪的新大樓,實際可用空間卻不到 27 坪。

本文將從定義、算法、合理範圍到常見誤區,帶你全面理解「公設比」的真實面貌,掌握買房前不可忽視的隱藏成本。

 

 

買房第一課:公設比是什麼?最精準的定義與算法

 

「公設比」指的是建案中公共設施所占的比例,也就是在權狀上看到的「總坪數」裡,有多少其實是屬於公共空間,無法納入私人的使用空間,而公設比可由以下公式計算出來

公設比 = 公共設施面積 ÷ 總面積 × 100%

舉例來說,一棟大樓的公設比若為 33%,代表每 100 坪中有 33 坪是公共空間(如梯間、大廳、走廊等),只有 67 坪是你實際能使用的室內坪數。

▲大樓規劃多元公設空間,包含挑高門廳、會議區和交流空間,兼具形象展示與實用機能。圖/遠雄《大河商爵》官網

▲大樓規劃多元公設空間,包含挑高門廳、會議區和交流空間,兼具形象展示與實用機能。圖/遠雄《大河商爵》官網

 

 

公設比怎麼算最清楚?算出你「實際可用」的室內空間

 

買房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能用多少空間!學會下面這個公式,就能馬上算出「實際可用」的室內主建物和附屬建物面積。

●  實際室內坪數 = 權狀總坪數 × (100% − 公設比)

透過這個公式,你可以快速比較不同公設比房屋的實際可用面積。

以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新建案為例,假設購入一戶權狀坪數為 32 坪,公設比約 30%,且沒有買停車位,那實際可使用的室內面積會是多少呢?

●  實際室內坪數 = 32 × (100% − 30%) = 約 22.4 坪

因此雖然買的是「32坪」的房子,但真正能走動、擺家具、使用的空間,其實只有 22 坪多。
這10坪的差距,就被分攤到大樓的走廊、梯間、大廳、管道間和其他公共設施中。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樣品屋回家後,會覺得「實際空間好像比想像中小」,因為權狀坪數裡,其實有一大部分是公設。

因此「權狀坪數」= 室內坪數+陽台坪數+公設分攤坪數。
在比較不同建案時,別只看總坪,要同時比較「公設比」與「主建物面積」兩項數字,才能真正了解房子的實際大小。

⚠️ 提醒: 車位本身不應計入住家公設面積,但部分建案會將「車道空間」平均分攤進權狀,導致實際公設比偏高,故在檢視買賣合約時需多加留意。

 

 

公設比多少合理?從公寓到大樓的黃金數字區間

 

公設比是否合理,必須根據建築類型來判斷。這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建物,法規要求設立的公共設施數量差異很大。

以下提供常見建築的公設比普遍範圍參考:

建物類型樓層數公設比範圍市場現況趨勢
公寓5 樓以下
(無電梯)
約 5% ~ 12%最低,因僅有樓梯間等基本公設
華夏7 ~ 10 樓
(有電梯)
約 18% ~ 25%具備大廳、電梯、簡單樓梯間
一般大樓11樓以上約 30% ~ 35%市場主流,配備大廳、機電室、消防設施、多元休閒設施
豪華大樓或會管型社區不拘約 35% 以上配備豐富公設(泳池、宴會廳、KTV)或樓層挑高導致

對於台灣目前常見的新建案大樓而言,因為現代法規要求(如雙逃生梯、消防設施)和建商規劃多元公設的趨勢,30~35% 已經成為市場上普遍且合理的公設比範圍。低於這個數字,可能意味著公設規劃較少或整體建築物面積較小。

 

 

大樓公設比為何居高不下?大公、小公與法規的真相

 

很多買房族在看新建案時都會發現——大樓公設比動輒30%、甚至逼近40%,比過去高出許多。
究竟為什麼公設比會一路上升?真的是建商「偷坪數」嗎?其實原因可分為三個面向:

一、法規要求推升必要性公設

除了建商設計取向外,法規因素也是公設比上升的重要推手。
近年《建築技術規則》、《消防法》、《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等皆不斷更新,要求住宅必須配置更多安全與公共設施,例如:

  • 雙逃生梯設計:樓層超過一定高度者需設兩個逃生出口。
  • 排煙室與防火門:防災法規要求增加排煙空間與緊急通道。
  • 無障礙設施與電梯空間:需預留輪椅迴轉半徑與無障礙動線。
  • 設備管道與機電空間:現代建築強調節能、通風與排氣,需更多機械間、管道間。

這些空間幾乎都是「必要公設」,儘管住戶平時可能無直接感受,但卻是安全與居住品質的重要保障。

 

二、「大公」與「小公」的設計比例改變

在早期,住宅建築多以「小公設」為主,像是樓梯間、電梯間、走廊等基本空間,公設比約莫落在25%以下;但隨著社區規模擴大與住戶需求轉變,建商開始增加「大公設」,如中庭、交誼廳、健身房、宴會廳、信箱間、垃圾冷藏室等。

公共設施在權狀上會區分為兩類:

  • 大公(大公設)所有住戶皆可共同使用、並按比例分攤的空間。
    包含項目: 一樓大廳、管理室、機電室、蓄水池、公共休閒設施(如健身房、交誼廳)、以及主要逃生梯(若非專屬於某層樓)。
  • 小公(小公設) 僅供同層或部分特定住戶使用的空間。
    包含項目: 當層電梯間、當層樓梯間、走廊通道、屋頂突出物(部分)。

這些空間看似提升居住品質,但同時也被計入公設面積,導致整體公設比自然墊高。尤其是複合式社區或號稱「飯店式管理」的大樓,通常都屬於「大公比重高」的設計。

 

三、人口變遷與都市型建築

台灣人口結構與都市型建築型態的變化,也正悄悄影響著大樓的公設比。過去我們習慣把公設比高低歸咎於建商設計或行銷,但實際上,許多「生活型態的改變」才是推升公設比的主因。

  • 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小坪數化需求
    隨著單身族與高齡族群增加,小坪數產品成為市場主流。但越是坪數小、戶數多的建案,一層所需配置的共用空間就越多,像是電梯間、逃生梯、消防梯、管道間等面積無法省略,公設比自然上升。
  • 住商混合型建築增多
    近年不少都會區出現「住商混合大樓」,一棟大樓中同時規劃住家、事務所或商辦空間。這類建築依照法規,必須額外設置男廁、女廁、茶水間等公共空間,並強化電梯分流與消防動線,也因此導致公共面積需求更高、進而推升整體公設比。

 

 

公設「實用性」分析:哪些公設幫你加分?哪些只是多餘?

 

除了了解公設比高低原因之外,真正的關鍵在於「公設值不值得」
有些公共設施能讓生活更便利、甚至提升房價保值性;但也有不少設計對住戶來說沒有需求,導致每月繳管理費卻幾乎用不到。
以下表格幫你快速比較——哪些公設是真加分,哪些反而是「坪數黑洞」:

類別 公設項目 實用指數 優點 潛在問題與注意事項
高實用性

(值得保留)

垃圾冷藏室 ★★★★★ 減少異味、集中管理垃圾,特別適合大樓社區 若無冷藏功能,需良好通風與清潔維護
包裹收發室、宅配櫃 ★★★★★ 網購普及後必備,提升居住便利性 人力管理不當,易出現遺失或擁擠問題
健身房、閱覽室 ★★★★ 提供休閒運動空間、提升社區質感 使用率視住戶族群而定,維護費不低
頂樓曬衣、晾衣區 ★★★★ 解決室內晾曬空間不足問題 設計不良易影響外觀與防水
中度實用

(視個人需求)

KTV室 ★★★ 住戶活動交流空間 管理規範不明、易引發噪音或爭議
中庭花園、空中花園 ★★ 美化社區景觀,有助通風採光 若面積過大、維護不良,反成蚊蟲溫床
兒童遊戲間、鋼琴房 ★★ 提供家庭活動空間,提升親子友善度 若社區高齡化、使用率低易閒置
交誼廳 ★★ 供住戶互動與社區活動使用,提升凝聚力 社區住戶往來少易成閒置空間
低實用性

(可能成為負擔)

游泳池、SPA池 視覺加分,但實際使用率極低 高維護成本、水電費驚人、高機率會是閒置狀態
廚藝教室 社區活動或課程使用 須聘請師資與定期清潔,成本高、使用率低

 

買房防雷!簽約前必查的公設比「三大魔鬼細節」

在簽約前,除了看公設比數字,更該關心「這些坪數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很多人誤以為公設比高低只是設計問題,其實背後藏著許多眉角。
以下三個細節,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可能讓你多花冤枉錢的關鍵:


細節一、車位與車道坪數是否灌水
部分建案將「車道」或「迴車空間」灌入公設,使權狀坪數虛增。購屋前可要求建商提供「公設項目明細表」,並釐清車位是否獨立產權或附屬登記。

細節二、管理費與維護成本
公設比高代表公設多,維護成本自然提高。所以若建案配置泳池、SPA等設施,不僅會產生長期維護費用與人力管理等支出,這些費用也需要所有住戶共同分攤。
目前一般中型社區管理費約每坪 NT$80~120 元,若公設多、設施複雜,費用可高達 NT$150~200 元/坪。甚至當設備老化或更換時,社區還得召開管委會分攤大筆支出。

細節三、權狀細項與用途不符
部分建案可能將休憩室、空中花園等空間列為「共用部分」卻另作他用,簽約前務必確認用途與實際配置,點交公設時,管委會也需要核對這些共用部分是否符合法規。

 

 

公設比這麼高,買低公設比的公寓或華廈可以嗎?

 

當然可以!公設比並非判斷房屋優劣的唯一標準,選擇權完全在於自身的需求。
目前市場上新大樓普遍公設比約 30~35%,確實也有不少買家因此開始轉向「低公設比產品」,例如公寓或華廈,但每種建物類型各有優缺點,不能單純以公設比論高下。

  • 公寓: 
    • 優點: 公設比最低(約 10~15% ),室內坪效最高。
    • 缺點: 多為老屋,無電梯、隔音差,老舊社區維護不易。
    • 適合族群: 首購族、小家庭或預算有限者。
  • 華廈: 
    • 優點: 公設比約 20~28% ,兼具電梯便利與坪效實用。
    • 缺點: 公設相對簡單,若社區管理鬆散,生活品質落差大。
    • 適合族群: 希望兼顧實用與基本管理品質者。

延伸閱讀:華廈是什麼?華廈與大樓/公寓的定義與優缺點全解析

房市氣象台提醒:公設比並非越低越好,而是要看「是否符合生活需求、生活習慣、家庭結構和預算上限」等等面向來選擇最適合您的建築類型。
若你重視管理與安全,大樓型社區仍具優勢;若想要坪效最大化、預算有限,華廈或公寓或許更適合你。

 

 

公設比常見問題:買房前必知的 4 大 Q&A

 

Q1:公設比越低越好嗎?

不一定。太低的公設比可能代表缺乏必要的安全或便利設施,例如逃生梯、消防通道不足。重點不是「低」,而是「合理」——住宅型建案維持在 28~33% 最為均衡。

Q2:預售屋的公設比可以改變嗎?

通常不行。公設比在申請建照時即已確定,除非設計變更或施工調整,否則無法事後修改。
購屋前應向建商索取「建築設計圖」或「公設比明細表」核對。

Q3:公設比會影響貸款嗎?

間接影響。公設比越高,實際使用坪數越少,銀行在估價時可能認為單價偏高、坪效低,
進而壓低貸款成數或影響鑑價結果。

Q4:虛坪改革會影響公設比嗎?

有機會使公設比下降,經內政部於 2025 年 9 月公布虛坪改革研議進度,修法鎖定三大項目——免計容積項目、管委會空間、停車位制度。其中,停車位與車道空間將可獨立登記為專有部分,住戶可擁有明確產權,不再被計入共有公設。整體改革上路後,預估可讓公設比平均下降約 5%,使坪數回歸合理、實用,購屋空間更貼近真實使用面積。

 


延伸閱讀:不再為空氣買單!深度解析虛坪制、實坪制差異,掌握虛坪改革三大核心購屋策略

👉 想掌握更多房市知識與實用工具?歡迎追蹤《房市氣象台》、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立即訂閱免費電子報

分享: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相關文章

輸入你的房屋貸款條件

幫你輕鬆房貸試算!

房貸試算
萬元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