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灣房市因部分媒體報導「預售屋解約潮」而引發關注。前五個月的解約案件逼近千件,年增率超過 60%,數字看似驚人,讓市場信心有所動搖。然而這波「解約潮」,真的足以代表房市全面崩盤嗎?事實上,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其背後意義,了解「預售屋解約潮」的議題,接下來,本文將從數據與成因,逐步剖析這波「解約潮」的真實面貌。
預售屋解約潮現況:數據揭露市場急凍真相
根據內政部與地方政府公開資料,今年前五個月全台累計解約案件逼近千件,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 60%,主要集中在桃園、台中、台南等新興重劃區。讓人不禁聯想房市是否已進入急凍狀態,甚至擔心是否會引發骨牌效應。
但是實際剖析「解約件數」數據,進一步相比預售屋解約件數與同期總成交戶數,可以發現解約的比例僅佔1.1%,其實依舊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
▲內政部地政司預售屋解約件數比例。圖/內政部官網
換句話說,雖然解約的「絕對數量」增加了,但相較於整體預售屋交易市場的規模,「解約率」並未出現顯著攀升,甚至可以說,所謂的「預售屋解約潮」更像是一個被媒體放大的假議題,而非房市的真實寫照。
預售屋解約的主要成因:限貸、投資退場與違約金壓力
儘管「解約潮」的嚴重性可能被誇大,但解約案件增加確實有其成因。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 政策收緊壓力: 從去年九月開始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新青安貸款的調整,都使得購屋門檻提高,部分原先計劃買房的人因為貸款困難而被迫解約。
- 投資客止損退場: 過去幾年房市熱絡,吸引了許多投資客投入預售屋市場。如今,市場買氣降溫,轉手困難,部分投資客選擇止損退場,寧可損失違約金也要解約。
▲內政部地政司預售屋解約買方分析。資料來源/內政部官網;製圖/房市氣象台
根據全國解約案買受人統計分析,超過六成的解約者有購買或持有多戶房屋,這反映出解約者除了可能為換屋需求的買家,更多為手上有多筆不動產的投資客。
再者,解約原因並非全是因選擇性信用管制所致,許多人是因換戶、增購車位而重新訂定合約;或者是個人資金不足、變更工作地點而解約,而非市場全面崩盤的跡象。
不過,買方並非只能「忍痛解約」,若能重新檢視自身財務配置、積極與銀行討論配套方案,或是與建商協商,仍有機會找到解決之道,避免走到解約這一步。
解約潮衝擊有多大?對成交量與房價的影響
市場上對「解約潮」最擔心的,莫過於它對房價和成交量的影響。
雖然解約件數增加,但目前看來,房市的成交量確實已從過去月均 1.6 萬戶降至 3,000 戶以下,跌幅超過八成。這反映出市場買氣的確在降溫,多數買方處於觀望狀態。然而,這並不等同於房價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房價方面,目前市場上已有部分屋主或建商開始願意議價,房價呈現鬆動跡象,但尚未出現全面性的崩跌。主要原因在於,解約的物件最終仍會回到市場上,但建商會透過其他管道或方式處理,例如轉成成屋銷售、或透過促銷活動去化,並不會讓房價立即崩盤;除非建商出現資金鏈問題,否則大多會選擇拉長銷售期,或是透過讓利操作來處理。
綜合來看,解約潮的影響,更像是讓過去過熱的房市,從快速奔跑轉為緩慢步行,是一個市場健康的自我調節過程。
各地區差異與專家看法:桃園、台中與台南的個別解讀
根據2025年上半年的總體數據,解約案件的分布也呈現區域性的差異。
- 台南: 在今年上半年的預售屋解約件數中,台南的解約案件增幅最快。這可能與過去幾年台積電設廠話題帶動的炒作熱潮有關。在房市熱度消退、政府打炒房政策收緊後,部分追逐短期價差的投資客因接手盤不足而選擇退場,導致解約案件增幅較快。這也使得台南房市回歸到以自住客為主的理性市場。
申報日期區間(民國年/月) | 預售屋時價登錄買賣申報數 | 交易總金額 (億元) | 大樓、華廈平均單價(萬元/坪) | 預售屋實價登錄解約申報數 |
---|---|---|---|---|
11207~11212 | 3,323 | 429.18 | 33.00 | 75 |
11301~11306 | 6,702 | 909.11 | 35.26 | 70 |
11307~11312 | 4,310 | 594.87 | 36.26 | 104 |
11401~11406 | 1,779 | 258.51 | 38.77 | 174 |
- 桃園與台中: 進一步觀察六都與新竹地區數據,桃園與台中的解約數量最多,成為解約案件最集中的區域,分別為219件、231件。這兩個地區是過去預售屋交易的熱區,之所以成為熱區,主要受惠於交通建設(如捷運延伸線、高鐵站周邊開發)及產業園區(台中科學園區周邊、台積宅)帶來的就業機會與人口紅利,吸引大量自住客及投資買盤。
因此在絕對數量上,解約案件也相對較多。但這僅是反映出過去的交易基數大,而非單純代表這兩個地區的房市特別脆弱。
對於這種現象,專家發現到解約現象主要集中在房價漲幅過快區域,特別是「景氣末班車」才進場的買方,資金壓力相對來說會更大,但由於解約往往會造成買方損失已繳款項,並非為首要選擇,但確實在全面衡量及市場壓力下,讓解約數量有所增加。
地區 | 解約數量 | 核心成因 |
---|---|---|
台南 | 解約增幅最高(1.5倍) | 台積電設廠話題引發投機熱潮,然而投機客退場,市場正回歸以自住為主的健康狀態。 |
台中 | 最多( 231 件) | 因產業園區(台中科學園區)帶動大量預售屋交易,龐大的交易基數導致解約總量相對最多 |
桃園 | 次多( 219 件) | 受惠於交通建設與人口移入,使預售屋交易量體龐大,即使解約率低,總件數仍相對較高 |
2025年前 6 月台南、台中、桃園預售屋解約概況。表格整理/房市氣象台
不過專家普遍認為這是房市過熱後的正常修正,有助於擠掉市場泡沫,讓房價回歸基本面。
台北房市現況:剛性需求下的穩定堡壘
與其他縣市不同,台北市在預售屋解約件數上呈現相對穩定的局面,數量明顯低於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因為台北房市以剛性需求為主,買方多為有實際居住需求的自住客,且其財務體質通常較為穩健。
預售屋解約潮未來發展走向與投資風險提醒
面對市場的波動與民眾的購屋壓力,政府也已開始採取行動。針對民眾反映的房貸爭議,內政部與金管會已做出明確說明,要求銀行優先提供貸款給「首購」、「自住」及「已承諾」的房屋貸款,避免銀行無預警拒貸,並已設立單一申訴窗口,以更妥善地處理民眾的申訴案件。
這個現況對於自住客而言,或許是個不錯的機會。因為隨著市場回歸理性,議價空間可能增加,有機會買到價格更合理的房子。
不過,與其擔心「解約潮」帶來的風險,自住客更應該關注:
- 審慎評估財務能力: 在購屋前,務必仔細評估自身財務狀況,確保能負擔後續的房貸。
- 檢視建商實力: 選擇信譽良好、財務健全的建商,能降低建案延遲或爛尾的風險。
總體而言,以近期的房市狀態更像是在經歷過熱後的回歸常態,有助於擠出泡沫,讓市場走向更健康、透明的局面。預售屋解約潮的「假議題」性質,提醒我們不該只看單一數據,而是要全面評估市場脈動。這不僅有助於做出更理性的購屋決策,也能避免被市場的雜訊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