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加蓋算違建嗎?5分鐘帶你了解「增建」「違建」的判斷與標準

分享:

文章目錄

買房或租屋時,你是否曾對頂樓的鐵皮加蓋感到疑惑?擔心這類增建是否合法?在台灣,違章建築的管理是一門大學問,且各縣市的標準都不太一樣。
想了解你家的增建或是正在看屋的物件到底有沒有違建嗎?本文將帶你從違建定義、常見類型到處理標準,一次搞懂所有判斷細節,確保你的居住安全與權益。

違建定義 vs 增建定義:怎麼分?

「違建」的判斷核心在於「未經許可」。根據《建築法》規定,任何未經縣市政府或主管機關審查,取得合法建築執照就擅自興建、改建或修建的建物,都屬違法建築。而「增建」則是一個動作,指的是在原有建築物上增加面積、樓層或高度。

不過,增建並不一定就是違建。如果增建行為有合法申請並取得許可,那它就是合法增建。
但如果沒有,則會被認定為違法增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違建」。

那麼,如何判斷一項增建行為是合法還是違法呢?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標準來檢視:
1. 是否有合法建照?
這是最根本的判斷標準,任何新建或增建的工程,都必須經過申請、審核,並取得建築執照後才能動工。
如果沒有這張許可證,無論構造大小,都將被視為違建。

2. 是否符合當地法規與結構安全?
增建不僅要符合各縣市的都市計畫、建蔽率、容積率等法規,更重要的是,必須確保不會影響到房屋的結構安全
不當的加蓋可能增加建築物的承重負擔,影響耐震能力;此外,如果在法定空地、防火巷或騎樓上加蓋,即便向政府申請也無法通過審核,因為這些空間是法律明文規定不可佔用的,當然也不允許增建。

3. 是否有按照原設計圖說施工?
許多違法增建是屋主在取得使用執照後,為了擴大空間而自行加蓋。
若增建的實際樣貌與原始建築圖說不符,同樣會被認定為違法行為。

2024 年經歷多起天災後,台北市已將違建拆除列為重點工作。
據統計,今年已拆除超過 1,065 件違建,其中不乏影響公共安全的違建。
這項數據也再次提醒我們,違建不僅關乎個人權益,更與公共安全息息相關。

鐵皮加蓋與常見違建類型

在台灣的住宅裡,「鐵皮加蓋」幾乎是最普遍的違建類型。
大多是考量了其施工快、成本低等因素,所以可以見到不少公寓會在頂樓加蓋鐵皮屋,當作儲藏室來增加使用空間,有的甚至會改造成出租套房來增加收入。

▲老舊公寓頂樓常見的鐵皮屋加蓋。圖/Freepik

還有許多常見的違建形式,這些構造若未經合法申請,基本上都屬於違法建築:

  • 陽台外推:將原有的陽台空間(通常是室外空間)打通,拆除與室內的隔牆,併入室內使用面積。這類型常見於舊公寓,來增加使用坪數,但沒有合法程序仍屬違建。


▲陽台外推最常看到的用途為將自家陽台封起來,延伸成室內空間。圖/Freepik

  • 夾層屋:這類型也可以稱為「樓中樓」,指在室內未依原建築圖說或未經合法申請,額外增加的樓地板面積。雖然看似能利用樓高來換取更多的使用空間,但可能會影響逃生動線,也會增加建築結構的承重風險。


▲夾層屋常見於小坪數住宅,在室內空間加設樓中樓,利用樓高增加使用面積。圖/Freepik

  • 增加屋內隔間:將房屋隔間成 6 間以上,或是在未取得建照的情況下擅自隔間。常見於租屋市場,表面上能提高收益,但一旦被查報,就屬違建並可能面臨拆除或罰則。


▲新北市曾有屋主擅自違建自家工廠,加蓋第四、五樓,並違法隔出14間套房。圖/經濟日報新聞

  • 法定空地加蓋:在建築物周邊的法定空地、防火巷、騎樓或其他依法不得佔用的開放空間上,擅自搭建的構造物。這些空間攸關逃生動線和公共安全。


▲北市府拆除佔用法定空地的違建棚架,來維護公共安全與通行權益。圖/台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不過要注意,這些情況是否最終被認定為違建,仍需由各縣市建管單位依據建築圖說與現場狀況來判斷,不同縣市的處理方式可能會有差異。

延伸閱讀:頂樓加蓋合法嗎?帶你掌握頂樓加蓋法規與房屋增建申請合法流程

 

如何避免增建違建?合法重點一次整理

如果你有增建需求,但擔心不小心踩到「違建」紅線,必須注意以下四個關鍵步驟:
1. 委託專業人士:第一步,先諮詢當地建築師或專業技師,請他們對增建計畫的可行性做全面性的評估,以及確認後續需要哪些文件。

2. 法規評估與設計細節:再來,不同地區的規定都有些許差異,像是建蔽率、容積率,都會影響你能不能增建、能蓋多大。
所以需由專業人士依據當地的都市計畫等法規進行評估,並繪製設計圖說。在設計時,他們也會特別注意以下細節:

  • 結構安全與承重: 增建必須確保不會增加建築物原有結構的承重負擔,尤其是在頂樓或陽台加蓋時,材質選擇與結構計算至關重要。
  • 防火與逃生動線: 設計應符合消防法規,確保公共空間(如樓梯、走廊)不會被阻擋,並預留足夠的逃生空間,以保障居住安全。
  • 採光與通風: 增建不能影響鄰近建築物的採光與通風權益,否則容易引起鄰里糾紛,甚至被舉報拆除。

3. 申請建築許可:等備妥相關文件,就可以向當地主管機關提出「增建」申請。

4. 取得建照再開工:等待審核,取得建築執照後才能合法動工,也必須按圖施工。

延伸閱讀:容積率怎麼算?建蔽率越高越好嗎?5分鐘看懂計算方式以及範例,想買想蓋要先懂!

增建違建會怎樣?拆除與處理標準

在處理違建時,許多人會問:「違建一定要拆嗎?」,答案是:「不一定,但隨時有被拆除的風險。」
由於違建的歷史複雜,各縣市政府也發展出不同的處理原則,目前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主要類型:

類型 說明 處理方式 備註/提醒
新違建 以各縣市政府規定基準日後出現的違建作為認定依據。

(像是台北市以民國84年後、台中市以民國100年4月21日後來區分)

通常會優先處理,經查報會立即拆除。 政策上最嚴格,幾乎沒有僥倖空間,租屋購屋時若遇到相關物件必確認年份。
具公共安全疑慮 經消防、交通或建管單位認定,會妨礙消防安全、逃生動線或公共通行。 亦為優先拆除的類型,政府會立即強制拆除,不受年份、新舊違建的限制。 屬於高風險違建,影響自身和鄰居安全。
舊違建 包含右邊兩種類型,都是指特定基準日期間已存在的違建。

(各縣市列管時間認定不一,右欄以台北市為例說明)

既存違建:台北市以民國53~84年存在的違建列為此類。 皆屬於「暫緩拆除」,會先拍照列管,並分期排程拆除,但不保證永遠不被拆除。 不用向縣市政府申請即可修繕,但僅能在原規模範圍內,使用原材料進行修繕。
舊有違建:台北市將民國53年以前的違建列為此類。 一旦被檢舉有擅自修繕或改建行為,可能會改成即報即拆。
輕微違建 對公共安全影響不大,且不屬於大型構造物的違建,像是陽台鐵窗、碟型天線等。

(各縣市通常有不同的免拆認定標準)

多半列為免拆或不優先拆除。 務必向當地建管單位確認,以免誤判而遭受拆除。
程序瑕疵 房屋結構本身沒有違反建築法規,只是因程序問題(如漏件、未申請建照)擅自施工。 可補辦建照,使其合法化。 此類最有「補救空間」,租、購屋時要先查清楚是否能辦理合法化。

 

請注意,各縣市對於新舊違建的認定日期與處理標準不盡相同。
建議讀者可上網搜尋「(縣市名稱)違章建築拆除處理原則」以獲得最準確的資訊。

 

違建查詢與防範:工具與專業協助

在買房或打算增建之前,最怕的就是碰到 「看不見的違建陷阱」。
表面上多了空間很划算,但一旦被檢舉或拆除,後續糾紛和損失都可能落在自己身上。
要避免踩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 縣市政府違建查詢系統:
多數縣市政府的建管單位都有提供「違建查詢」服務,只要輸入門牌或地號,就能查詢是否有被列管的違建紀錄。

2. 比對建築圖說與測量成果圖:
買房時可以要求查看建築執照、使用執照及測量成果圖,確認實際坪數與登記資料是否一致。

提醒:陽台被外推、室內有夾層,但圖說上沒有出現,就可能是未經申請的違建。

3. 現場檢視外觀與結構:
簡單的肉眼觀察就能發現異常:例如頂樓鐵皮屋、陽台被封閉、騎樓被占用。

4. 詢問歷史紀錄與鄰里狀況:
可以透過鄰居或社區管理委員會,了解該建物是否曾有拆除、列管紀錄。
提醒:部分老屋的違建,可能早就被列冊,只是暫不拆除,未來還是存在風險。

5. 尋求專業協助:
若金額較高或案件複雜,建議找代書、不動產經紀人或建築師協助。他們能透過專業管道確認資料,並判斷違建風險。

買房或考慮增建時,最怕的就是一不小心踩到「違建」地雷。
其實只要掌握清楚的 「違建」與「增建」的定義,再多留意像「鐵皮加蓋、陽台外推、違法隔套」 這些常見型態,就能大幅降低法律與安全上的風險。畢竟,房子是拿來住一輩子的,不只是空間大小的問題,更關係到居住安心與未來轉手價值。

👉 想掌握更多房市知識與實用工具?歡迎追蹤《房市氣象台》、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 立即訂閱免費電子報

分享: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相關文章

輸入你的房屋貸款條件

幫你輕鬆房貸試算!

房貸試算
萬元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