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有七成以上住宅屋齡超過 30 年,結構老化、耐震不足、管線過舊等問題,讓「都市更新」成為不少屋主與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有些人甚至會選擇「買老屋等都更」,期待透過政策與重建帶來加值效果,因此更需要了解相關條件與限制,本文帶你一次掌握都更的核心條件、推動門檻與政策利多。
都更是什麼?七成老屋現況與都更條件核心解析
都市更新(簡稱都更),是政府為了改善都市機能、提升居住品質而制定的制度,進而對都市內老舊或機能不彰的地區,進行一系列的整建、重建或維護。
以數據來看,全台約七成住宅屋齡已超過 30 年,面臨耐震性不足、消防設備不符現況、地下管線老舊等問題,都更因此成為重要的城市改造手段。
都更的條件並非單純只看「屋齡」,它是一個複雜的綜合評估,主要考量三大核心條件:
- 屋齡:雖然屋齡是都更最直觀的指標,但並沒有明確的「幾年」才能都更的規定,一般而言,屋齡 30 年以上的房屋較容易被列為都更潛力區,或被認定結構安全有疑慮。
- 合法性:建物必須是合法建築,若有違章建築部分,則會影響都更的進度與權利分配。
- 基地條件:除了建物本身,基地面積、形狀等也都是重要的考量。基地面積越大、形狀越完整,越容易吸引建商投入。
實務加分題:影響都更「能否」與「多大」的隱藏條件
除了上述表面條件,都更案能否成功、能蓋多少容積,還必須通過嚴謹的建築法規門檻。
這些條件雖然不直接寫在《都更條例》中,卻是建商評估時的關鍵:
- 基地面積門檻: 都更單元通常有最小面積限制(例如部分縣市要求自行劃定單元需達 1,500平方公尺,或經審議會同意可放寬)。面積不足,連申請資格都難以達到。
- 臨路寬度限制: 這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實務細節,根據《建築法規》,基地必須臨接一定寬度(例如8公尺)的計畫道路或現有巷道,才能取得建照,如果道路過窄,即使整合成功,也可能無法順利拿到建築執照進行重建,這會直接打消建商的意願。
- 區域限制: 房屋必須位在都市計畫範圍內的住宅區或商業區。非都市計畫區或部分特定管制區域,不適用都更條例。
都市更新地區劃定與權利變換:推動都更條件的最大門檻
即使房屋符合屋齡與基地條件,都更能否推動,最困難的挑戰仍在於「整合」,往往會卡在「住戶同意比例」與「權利分配」,這涉及到兩個關鍵環節:
同意比例
根據《都市更新條例》,申請都更必須達到法定的同意比例,不同階段的同意比例要求也不同,這使得整合過程如同「一對一」的溝通,需要取得每一位地主的信任與共識,都更同意比例四種情況:
迅行劃定
- 適用地區:因災害或特殊事變而急需重建的區域。
- 門檻:土地及建物「人數比例」與「面積比例」都需超過1/2。
- 特點:四種情形中門檻最低,政府介入度最高。
優先劃定
- 適用地區:由政府公告列為優先更新的地區。
- 門檻:土地及建物「人數比例」與「面積比例」都需超過3/4。
自行劃定
- 適用地區:不在政府指定區域內,由地主或住戶自行劃定更新單元。
- 門檻:土地及建物「人數比例」與「面積比例」都需超過4/5。
- 特點:最常見的類型,但也是整合難度最高的一種。
人數免計
- 適用地區:若土地及建物「面積比例」已達9/10以上,即可免計人數比例。
- 特點:少見,但若達到面積高整合,流程會大幅加快。
- 卡關案例:許多一樓店面因坪數大、價值高,不同意參與,導致整案卡關。這類狀況在北市尤為常見,也顯示同意比例才是真正的「都更最大門檻」。
權利變換
權利變換是都更後如何分配新屋的重要機制,它將地主原有的土地、建物價值,以及建商投入的成本與利潤,全部換算成「權利價值」,並以此為依據來分配更新後的房屋,這種分配方式旨在公平,但實際操作上卻是都更最主要的挑戰,主要原因如下:
- 價值評估的複雜性:權利變換計畫需要專業估價師評估,這不僅牽涉到地主原有的資產,還必須考量新屋興建成本、未來市場價值等,由於估價過程專業且複雜,任何一方對結果有疑慮,都可能導致計畫延宕。
- 預期收益的落差:對於一樓店面等地主而言,他們最擔心的就是都更後無法維持原有的商業價值,即使新房價值高,若無法繼續開店或租金收益不如預期,他們會傾向拒絕,這使得權利變換計畫必須能滿足地主對未來收益的期待,否則極易成為都更案的卡關點。
卡關案例:一樓店面屋主多會擔心更新後無法維持店面收益而拒絕同意,導致整個都更案子停擺。這是因為權利變換的價值計算複雜,且涉及到未來收益的預期,不同地主的需求與考量差異甚大,使得整合難度倍增。
都更更新方式與實施方式比較:不同選擇與適用條件解析
推動都市更新的法律基礎,主要仰賴《都市更新條例》及其施行細則。
然而,都更不僅是拆舊蓋新,它還必須嚴格遵守建築、土地與都市計畫等相關法規,都更並非只有「拆掉重建」一途,根據地區的現況與需求,有不同的更新方式可供選擇,以下為條例中定義的三種更新方式與實施模式:
三種更新方式:重建、整建、維護
- 重建: 將老舊建築物拆除後,重新興建符合現代法規的新建築。適用於建物結構已不安全或機能不彰的地區,也是最常見的都更方式。
- 整建: 不改變主要結構,對建築物進行內部或外部的整修、改建,以提升其機能與安全。適用於建築主體結構尚佳,但設備老舊或外觀不佳的地區。
- 維護: 對建物進行日常的維護管理,並改善公共設施,以維持其基本機能。適用於地區環境尚可,但需加強管理維護的區域。
三種實施方式:公辦、民辦、自辦
- 公辦: 由政府主導推動,政府擔任實施者。優點是整合效率高,公信力強,但流程可能較為冗長。
- 民辦: 由民間開發商擔任實施者,與地主簽訂協議,並由開發建商負責推動,優點是效率較快,但建商與地主之間容易產生分配戶數的爭議。
- 自辦: 大多由地主自行成立都更會,並自行尋找專業團隊協助。優點是權利分配透明度高,但整合難度極高,且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資金籌措壓力相對較大。
▲臺北市忠孝東路五段更新前多為四層透天的連棟建築,更新後可提供171戶商業單元,促進地區經濟再發展。圖/台北市政府
北市都更程序與常見障礙解析
從「等都更」到「住新家」,這趟旅程往往比想像中更漫長。
台北市作為高密度發展的都會核心,其土地價值高昂導致權利分配極度敏感,且老公寓數量龐大,使得都更成為城市發展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受關注的一環,下方也以台北市為例來了解都更的執行步驟:
都更程序步驟
- 申請啟動:劃定更新單元,準備事業概要同意書並向主管機關提出都更事業計畫申請。
- 整合協商:進行地主意願整合,取得法定同意比例,取得都更最重要的門檻。
- 專案審議:提交計畫書至政府都更審議會審查,並依規定將計畫書公開展覽30天,舉辦公聽會與聽證會,接受公眾與地主意見。
- 核准定案:審議通過後,取得核准函,開始辦理權利變換,以及確認拆遷安置計畫。
- 開工:取得建築建照後,才可以執行拆遷計畫,最終需取得使用執照,才準備交屋入住。
都更常見障礙
都更流程之所以漫長,主要歸因於實務中難以克服的三大障礙:
- 產權複雜:當土地持分人數眾多,或存在繼承未辦理、產權不清等問題,都將拖延整合進度。
- 文件不足:申請過程中需要備齊產權文件、同意書、申請書等,若文件不齊全,會導致審查延遲。
- 審查冗長:都更案需經過多個審議委員會審查,審查過程可能長達數年,甚至更久。
容積獎勵與危老加速審查:政策利多解析
為了加速都更的推動,政府也提供多項政策利多,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容積獎勵與危老條例。
容積獎勵:政府為了鼓勵都市更新,會在原有容積率基準上額外給予加碼,例如 10%~40% 不等的獎勵,不過除了須符合基本都更申請門檻(屋齡、合法性、基地規模),必須完成都市更新計畫核定,或是符合特定公益條件(如設置開放空間、綠建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台北市這類都更案件密集的區域,容積獎勵屬於「限量資源」,建商與地主之間往往出現搶容積的情況。
誰能更快整合、率先送件,就更有機會爭取到較高的獎勵額度,反之若拖延過久,可能只剩下較低容積,讓投資與分回的吸引力打折。
危老條例:《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提供簡化審查流程、賦予更多容積獎勵,讓建商可以興建更多樓層,提升都更案的利潤空間,吸引建商投入。
更祭出其他加分條件,項目包含提供停車位、更新單元面積大、處理海砂屋或輻射屋等。
相較於都更,危老重建的審查速度更快、整合門檻也較低,成為許多老屋重建的新選擇。
市場觀察:地主與建商對都更、危老看法
角度 | 都市更新 | 危老重建 | |
地主觀點 | 適合基地大、但產權複雜的社區。
容積獎勵誘因大,但整合時間長,過程容易卡關。 |
整合難易度高。
必須達到100%所有權人同意。適合小社區、住戶意願高的個案,流程更單純。 |
|
建商觀點 | 主要為規模經濟取向。
傾向大基地、精華區,可透過都更取得更高額的容積獎勵,最大化開發規模和利潤。 |
主要為週轉速度取向。
適合小規模、非核心區。審查快、風險小,資金週轉效率高,能更快回收投資。 |
檢視都更條件,規劃下一步行動
在了解都更的定義、流程與政策後,您可以重新檢視自家的土地、老屋是否具備都更潛力。
除了表面條件,也別忽略實務上的細節,例如臨路寬度限制。
雖然這不是都更的直接條件,但若臨路寬度不符《建築法》規定,可能導致無法取得建照,間接阻礙都更。
都更是一項需要耐心與智慧的長期計畫。建議先與鄰居、里長或專業都更顧問諮詢,了解更多資訊並共同討論,為老屋的未來規劃下一步行動。
想要掌握更多台灣房地產市場數據分析與趨勢預測,請到「房市氣象台」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