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通膨與升息的雙重夾擊,許多人都在問:「2026年適合買房嗎?」為了釐清市場真實動向,「房市氣象台」聯手「遠雄房地產」,針對全台 2,791 位 民眾進行了深入的「2026 房市大調查」。這份報告不看專家預測,而是直接聆聽市場上最真實的聲音。調查結果顯示,市場並非一片看空,而是呈現「剛需支撐、審慎樂觀」的局面。
本文將帶您深入解讀這份近三千人的數據,從買家是誰、市場情緒、財務底線到決策關鍵,為您解析 2026 年最精準的房地產趨勢。
(H2) 調查揭密:誰是 2026 年的購屋主力軍?
透過分析受訪者的背景資料,我們發現 2026 年房市將由「中壯年家庭」與「南北雙都會區」撐盤,這群人的特性,決定了 2026 年房市走向「務實」與「自用」的基調。
中壯年「三明治世代」掌舵
-
- 41-50 歲 (30.5%):佔比最高,此族群通常已累積一定資產,面臨換屋或資產重新配置的需求。
- 31-40 歲 (28.1%):次之,多為首購成家或為子女學區置產的族群。這意味著,市場上有超過六成的買盤是由「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支撐,他們的決策比年輕投資客更為謹慎,更看重長期的居住穩定性。

家庭結構:家庭人口結構直接影響了對「房型」與「坪數」的需求
- 夫妻/伴侶 + 2 名以上子女 (19.5%):最大的單一家庭類型,這解釋了為何市場對「3 房以上」或「高坪效」產品的需求如此強烈。
- 三代同堂 (16.8%):比例高居第二,顯示「孝親房」或「雙主臥」的產品規劃仍有穩定市場。

購屋版圖位移:南部剛需強勢崛起
打破以往「重北輕南」的印象,本次調查中,居住在北北基的比例為 32.6%,而雲嘉南高則高達 27.1%。這顯示南台灣在產業紅利(如半導體廊帶)的帶動下,居住需求與購屋意願已形成強勁的支撐力道。

買家經驗值:首購與換屋並行
雖然 62.2% 為首次購屋者,但也有高達 34.3% 的人是正在尋找第二、第三間房子的「換屋族」。這群有經驗的買家更懂得看格局、挑地段,也更難被花俏的廣告話術打動。
綜合上述數據,2026 年的主力客群輪廓為:「居住在北北基或南部都會區的 40 歲左右家長,目前可能與長輩同住或已有一屋,為了給兩個以上的孩子或長輩更好的生活空間,正在尋找格局實用的 3 房產品。」
看完了客群輪廓,接下來我們就來從數據中剖析2026年的市場趨勢
(H2) 趨勢一:房價壓力鍋下的潛在買盤!七成買家「蓄勢待發」,靜待最佳進場時機
市場氣氛偏向觀望,但潛在買盤並非乾等,而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戰略姿態。
- 觀望氣氛: 合計有 69.8% 的受訪者抱持購屋興趣,但最大群體 (36.9%) 處於「觀望」狀態。
- 觀望原因: 數據顯示,觀望的主因是**「房價過高」(65.9%)** 與政策使然,導致民眾對市場的未來走向存有不確定性。
市場氣氛偏向觀望,但潛在買盤並非乾等,而是化被動為主動
- 觀望氣氛: 合計有 69.8% 的受訪者抱持購屋興趣,但最大群體 (36.9%) 處於「觀望」狀態。
- 觀望原因: 數據顯示,觀望的主因是「房價過高」(65.9%) 與政策使然,導致民眾對市場的未來走向存有不確定性。
💡 專家解讀:為何觀望?雖然價格是阻力,但對於自住客而言,觀望應轉為「主動看屋、積極做功課」。現在市場供給量充足、選擇變多,多看、多比較、多了解,才有機會在市場波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命定物件」
趨勢二:投資客退場!82.7% 買家是為了「自住」與「換屋」
過去幾年房市由投資客主導的局面已徹底翻轉。調查顯示,高達 82.7% 的買家購屋動機為「自用」,僅 17.2% 為投資目的。
而在這龐大的自用客群中,需求又呈現以下分佈:
- 換屋升級 (38.1%):這是最大的購屋動力。許多家庭因為孩子長大空間不足,或是想從老舊公寓換到有電梯的大樓,產生了強烈的「以小換大」或「以舊換新」需求。
- 退休養老 (16.4%):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尋找無障礙空間、鄰近醫療資源的「適老宅」成為顯學。
- 工作通勤 (12.6%):逐工作而居仍是剛性需求。
💡掌握供給大量時刻,強化資產配置: 房地產具備抗通膨與強制儲蓄的特性。對於自住剛需而言,進場不僅是買一個家,更是進行長期穩健的家庭資產配置。現在正是供給量大的時刻,買方選擇權增加,能更好地掌握供給大量的時機,找到符合自住需求與長遠資產規劃的物件。
趨勢三:價格甜蜜點曝光!千萬總價、月付 5 萬是極限
總價極限與市場分化:
- 調查顯示,69.5% 的買家將預算鎖定在 1,000 萬至 1,500 萬元。一旦價格超過此甜蜜點,潛在客群將大幅銳減。然而,這組數字也揭示了市場的殘酷現實:若想在北北基或高價區購得家庭需要的 3 房產品,1,500 萬幾乎是難以實現的夢想。
因此,購屋者必須接受「預算決定地段」的市場鐵律,將目光投向交通機能可及、但房價尚未完全噴發的新興區域或南部都會區

房貸負擔:
- 買家對現金流極度敏感。近六成 (59.6%) 民眾希望每月房貸控制在 3 萬元以下;若拉高到 3~5 萬元,則還有 31.6% 的接受度。一旦超過 5 萬元,僅剩不到 10% 的人能負擔。

💡 聰明購屋建議: 活用「優付彈性」 購屋者應回歸現實面,特別是鎖定預售屋市場。建議選擇可信任的品牌建商,利用市場狀況,爭取建商提供的優付方案與資金使用彈性,而非將重點放在議價。優付能有效避免巨額的自備款壓力,讓資金運用更靈活。
趨勢四:「格局」決勝負:高坪效房型搭配「一站式生活圈」,換屋族首要追求
格局與機能是剛性需求下的「黃金組合」,是促使家庭買家下決定的關鍵
- 格局與坪數 (65.2%):買家最無法妥協的是「空間實用性」。
- 學區、採買與交通便利性:僅次於格局的第二大考量,是影響家庭日常生活品質的「一站式生活圈」指標。
💡 房產專家建議:設定目標、掌握先機 自住剛需的目標設定應著重於區域價值的提升。建議購屋者積極關注以下面向:
- 產業新聞: 科技大廠或重大產業聚落的移入。
- 重大建設: 醫院、大型百貨、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規劃。
- 軌道經濟: 捷運、高鐵等軌道建設的延伸線。
趨勢五:找房管道大公開!7 成民眾首選「房地產網站」,社群影響力不容忽視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買家在踏入接待中心或聯繫房仲之前,都去哪裡做功課?調查結果顯示,傳統的派報、看板已非主流,「數位平台」成為了房市資訊的絕對霸主。
數據揭露了買家最常使用的三大資訊管道:
- 房地產入口網站 (72.6%): 如 591 房屋交易、樂居、房市氣象台 等平台,是超過七成民眾尋找房源的第一站。這意味著,物件如果在這些網站上的曝光度不足,或是照片拍得不夠吸引人,就等於失去了接觸絕大多數買家的機會。其中房市氣象台不僅每月更新多篇房市專業文章,更有投資理財,甚至旅遊、裝潢…等多元的熱門議題分享,不時也會更新實際走訪物件的「賞屋筆記」,不藏私將走訪物件後的第一手消息分享給廣大粉絲。
- 社群媒體(49.6%): Facebook 房地產社團、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排名第二。將近一半的買家會透過社群演算法的推播,或是社團內的討論來獲取建案資訊與市場情報。
- 房仲公司網站 (42.6%): 各大房仲品牌的官方網站也是重要的資訊來源,顯示品牌信任度在搜尋過程中仍佔有一席之地。

💡 房產專家建議:掌握專業資訊,提高決策效率 「房市氣象台」正是民眾首選的專業房地產網站,不僅提供多元的房產內容、即時的市場分析,更不定期推出「賞屋筆記」等企劃,帶領大家深度了解建案。請善用這些專業工具,提高您的看房效率。
2026 買房策略總結:回歸基本面,理性決策
綜合這 2,791 份問卷的分析,2026 年的台灣房市將告別投機,回歸「居住本質」。
- 對於買方(自住客): 告別觀望,2026年是自住客的「實踐年」! 市場供給充裕,正是買方主動出擊、尋找命定物件的最佳時機。建議選擇具備品牌信賴度的優質建商,善用其提供的彈性優付方案,以最靈活的資金配置,穩健邁入有殼一族。
- 對於賣方: 行銷重點必須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強調空間實用性(高坪效、好格局),並搭配「一站式生活圈」的便利性,滿足家庭剛需對居住本質的渴望。。
💡 最後提醒: 雖然高房價與房貸壓力是目前最大的阻力,但調查也顯示,一旦「收入增加」(62.4%) 或「有利政策 (如利率調降)」(54.9%)出現,將有超過五成的人願意進場。因此,持續關注實價登錄與銀行鑑價,做好財務準備,機會來臨時才能從容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