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房市成交量雖較前兩年熱絡高峰放緩,但整體並未急速下滑,顯示市場正處於盤整期,部分新案在銷售進度上出現遲滯,建商讓利策略以吸引買方出手。
但讓利並不意味著市場走弱,而是開發商在不同週期中的自然調整手段,本篇文章將帶你解析建商為何降價、讓利方式有哪些、實際議價技巧該怎麼談,以及買房時機的觀點,幫助你在這波讓利潮中找準進場契機。
建商為何會降價?從市場供需與庫存壓力看現況
無論你是第一次看房的首購族,還是置產、換屋族,近期走進預售案場或多或少都能感覺到——銷售人員不再只有標準化的招呼語,而是多了幾分傾聽與拉近距離的姿態,這背後,是 市場買氣吹了一點涼風。
2024 年 9 月,第七波打炒房政策正式上路,從限貸到抑制短期交易,讓投資客、買氣明顯降溫。
進入 2025 年後,全台交易量持續萎縮,建案銷售速度變慢,去化天數一拉再拉,推案量供給大,庫存水位逐步升高,尤其重劃區與推案熱區的競爭更為激烈,建商面臨不小的銷售壓力。
在此背景下,為了加快銷售腳步、降低庫存壓力,不少建商開始調整開價、延伸優惠,甚至推出各種隱性讓利策略。
然而,「降價」只是外在表現,並非所有案場都是實質讓利,有些屬於行銷操作。常見的降價情境包括:
- 真降價:庫存壓力大、資金週轉急迫
- 行銷降價:先漲後降,營造優惠錯覺
- 誤判形勢:過度樂觀推案,需快速調整價格
- 嘗試水溫:小幅讓利,觀察市場反應
建商讓利不只降價!這些隱藏優惠你看懂了嗎?
在預售市場中,讓利不一定反映在每坪成交價上,更多是透過降低購屋總支出的方式吸引買方。
房市氣象台提醒,評估優惠時應換算成總價比較,才能看出真實優惠價值。
常見的隱藏型讓利方式:
- 工程款分期延後:降低買方短期資金壓力,有助於加快成交,對買方來說要確認總價和利息成本。
- 贈裝修或傢俱:等同變相降價,買方需確認裝修內容、品牌與保固,並計算市價是否有對等價值。
- 送車位:增加附加價值可吸引有車位需求的買家,然而贈送車位的機率較低,較多是以折扣價計算,建議買方計算後再比較總價。
- 低自備、差額由建商公司貸款:降低購屋門檻,對首購或資金緊張的買方非常有吸引力,然而還需留意高貸款的還款壓力與貸款條件限制。
建商真的讓利 15%?市場傳言與價格底線真相解析
近期市場流傳「建商讓利 15%」的說法,但從實價登錄與實際交易觀察,情況並非如此。
預售屋市場雖是房市趨勢的前期指標,買氣轉弱時確實可能出現讓利,但受限於原物料上漲、缺工與代銷費用等成本結構,讓利幅度普遍有限。
實際面,多數預售案的讓利大多落在 3%~6%,要達到10%以上的折扣則是非常少見,除非遇到急於回收資金或滯銷壓力極大的特殊情況等,才會有此決定。
▲七都成屋議價率,單位:萬元 / 坪。圖/東森地產王
成屋市場的價格結構與預售不同,從 2025 年 1–4 月七都成屋議價率觀察,議價率雖有可能達到雙位數,但並不等同於預售降價幅度。
- 成屋議價空間也會依不同地段條件而有所差異:供給量大的重劃區或外圍地帶:競爭激烈、去化速度慢,屋主在資金需求壓力下會較願意降價求售
- 精華區:因地段稀缺與穩定的自住需求,價格支撐力強,讓價空間相對有限
所以,市場不應以個案幅度來推論整體降價情況,理解產品類型與區域差異,才不會被誤導。
建商降價也能再談?買房議價3原則5技巧,實戰話術一次學會!
即使建商已經公告降價或推出優惠,買方仍有機會再爭取更好的條件。關鍵在於「準備」與「策略」,而不是一味殺價。
3 大議價原則
1. 打好基礎功,掌握行情與優劣勢:
- 比價同區新案:蒐集近半年周圍建案的預售案開價與成交行情。
- 盤點競爭建案:如坪數規劃、配備等優缺點,避免被開價誤導,也找出可作為議價籌碼的差異。
- 掌握建商背景:掌握建商財務狀況與過往評價,避免選到履約或品質風險較高的建案,也降低買到爛尾樓風險。
2.設定明確目標價:
在談判前先確定自己的心理目標價,可以參考同區新案成交均價,並視產品差異下修 3~8% 作為起談依據;明確設定自己能接受的最高成交價,談判時不輕易突破。
附加條件:除了價格戰,也可以列下希望爭取的條件,例如車位優惠價、裝修升級、減免管理費等。
3.策略性談判,逐步爭取空間:
- 先釋出購買意願:讓案場知道你是有誠意的買方,但對價格條件還需要討論空間。
- 提出合理議價理由:結合同區新案價格差異、房貸付款現況等因素,讓降價要求更具說服力。
- 循序推進:先針對總價談空間,再轉向爭取附加價值,保留談判籌碼到最後。
5 個實戰談判技巧
1.用數據開口,而不是憑感覺
帶著近期成交價、同類型物件單價、甚至區域成交均價的證據談判,比「能不能再便宜一點」更具說服力。
例如:「我查到附近同類型成交價多落在 55–57 萬,如果能接近這範圍,我今天就能下決定。」
2.先要附加價值,再談價格
如果價格難以再降,不妨先要求升級規格或增加附加價值,例如停車位優惠、廚具升級、贈送木地板、總價含裝潢等。
例如:「如果這戶型本來就有裝修方案,那我想把裝潢一併算在總價裡。」
房市氣象台提醒,若有成功談到總價含裝潢,須確定裝潢品質與細節以及是否含家具家電(有些「含裝潢」不包含家具、燈具或家電,要先問清楚。),並且要確保合約上有清楚載明「成交總價含裝潢費用」,避免後續糾紛。
3.營造「準備成交」的姿態
建商會優先處理有高度成交意願的客戶,適度透露你已經篩選過、這是首選案場,只差價格或條件即可成交。
例如:「我很喜歡這裡的規劃,也比過好幾個案子,這裡是我的第一順位,如果條件能貼近我的預算,我就能簽約。」
4.留底牌、分階段談
不要一次亮出你的最低價,而是先報理想價,再逐步讓步到你能接受的價格,讓建商有「談成了」的成就感。
5.多跑幾個案場當籌碼
同區域不同建案的價格、贈品、付款條件都是你談判的參考與槓桿。適度透露你在比較其他案場,可增加建商急於成交的壓力。
例如:「我在A付款條件上比較有彈性,如果你們能接近,我今天就能下訂。」
房價會跌嗎?房市氣象台關注的 2 個關鍵指標
房市氣象台認為,要判斷價格是否有進一步修正的壓力,除了觀察成交價變化外,還有兩個市場風向值得持續追蹤:
- 預售屋每月成交件數:若成交量連續數月下滑,若低於5000件甚至更少,代表市場觀望氣氛升高,議價壓力自然累積。
- 成交量縮時間持續一年以上:當供給增加而買氣未能同步跟上,建商會面臨更大的去化壓力。
目前,部分供給量大的區域確實有讓利與修正空間,但是否會演變成全面下跌,仍取決於外部因素,例如利率政策、整體經濟與就業市場狀況。
對買方而言,這些指標是觀察市場風向、決定進場時機的重要參考。
結語:買房的好時機到了嗎?解讀讓利背後的市場訊號
現在到底是不是買房的好時機?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從市場現況與區域差異中找到方向。
近一年來,市場投機客明顯減少,氛圍回歸理性,主流轉向自住買家,也讓購屋決策更注重房屋品質、生活機能與價格是否貼近市場行情。
台灣房市的基本面仍由穩定的剛性需求支撐,例如首購、新婚家庭、長輩為子女置產等。
即使外部經濟波動衝擊部分投資買盤,這些有住屋需求的族群並不會離場,只是延長觀望期,等待更合理與安全的進場時機。
「對買方來說,這不只是挑一間房子,更是在挑一個能長期安居、符合生活需求的環境,如果價格低得不合常理,反而要謹慎檢視背後原因。」
在市場盤整期,無論是成屋市場中因現金流壓力而出現的讓價,還是預售市場提供的讓利方案,購屋族群都擁有更多選擇與時間,可以多看、多比較,並依照自身需求、預算與長期規劃制定購屋策略,才能找到最佳進場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