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為空氣買單!2026 虛坪改革啟動,深度解析虛坪改革重點與影響

分享:
文章目錄

在台灣買房時,你可能也曾聽過「虛坪」、「實坪」這兩個名詞,卻不太清楚其中差別。明明權狀上寫著 30 坪,實際住起來卻覺得空間明顯變小——這並不是錯覺,而是「虛坪制」長年造成的結果。隨著政府宣布即將上路的「虛坪改革」,房市即將迎來一場改變,未來購屋坪數將更透明,本文將帶你一次解析虛坪改革後房價會怎麼變、建商如何應對、消費者又該如何看待這場制度轉變。

 

 

改革勢在必行:房市將迎來「總價合理性」革命

 

面對台灣購屋者長期對 30% 以上高公設比的民怨,內政部推動的「虛坪改革」已箭在弦上,最快將於 2026 年 1 月正式上路。這場改革不單是數字遊戲,而是對不動產市場「價值衡量標準」的根本重塑。

過去的虛坪制,將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大量的共有部分(公設)全部計價。許多消費者花高額總價購買,卻發現實際室內空間嚴重縮水,被戲稱「花錢買空氣」。

而「實坪制」則是把登記坪數回歸真實——不計入公設的空間,例如主建物、陽台與必要附屬空間,所以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買到自己能實際使用的室內空間。現有不少國家就是採用實坪制,例如日本、德國、菲律賓和泰國,大多公共區域的費用已包含在整體營建成本內,或不計入買賣的總價中,以避免購屋者為「虛坪」買單的現象。

 

 

讓數據說話!實坪制與虛坪制的「單價真相」揭秘

 

購屋時,單價總是被視為「買貴或便宜」的依據,但在虛坪制下,這個數字早已失真。
假設一間預售屋開價 1,600 萬元、權狀 30 坪,公設比 32%,主建物僅 20.4 坪。

項目虛坪制實坪制
坪數組成主建物 + 附屬建物 + 共有部分(公設)主要為主建物 + 附屬建物
計價基礎權狀坪數 ( 30 坪)室內實用坪數 ( 20.4 坪)
算式:30 x (1-0.32) = 20.4
單價計算1,600 萬 ÷ 30 坪1,600 萬 ÷ 20.4 坪
每坪單價$ 53.3 萬/坪$ 78.4 萬/坪
核心差異公設比例稀釋單價,總價顯得合理單價直接反映實用空間價值

光是「計算基準」不同,單價差距就高達 25 萬!換句話說,雖然總價不變,但在虛坪制下,你等於多花了超過 500 萬元,買下公共空間與走廊、車道等無法專用的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政府推動虛坪改革,核心並非「壓低房價」,而是讓買方能清楚知道:自己花的錢,究竟有多少是買「家」,又有多少是在替公設買單。

台灣虛坪改革三大核心政策

 

台灣虛坪改革三大核心政策

 

為了回應買方對高公設比的長期不滿,並從根本上提升房價資訊的透明度與公平性,政府目前規劃最快於 2026 年 1 月 正式上路「虛坪改革」:

  • 時程規劃: 首波將修正《建築技術規則》(電梯免計容積、管委會空間上限);第二波涉及產權登記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正案(車位改專有),則將於立法院會期提交審議。

 

虛坪改革整體政策包含以下三大核心:

  • 車位改專有,車道免攤提: 將車道、車位登記為「專有部分」,也就是說,車位會單獨登記計價,也就不會被塞進權狀坪數一起均攤給未購車位的住戶。

停車空間分配

▲虛坪改革將調整停車空間分配。圖/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新聞發布

  • 一般電梯改免計容積: 將一般電梯間及梯廳排除在容積計算之外。此項目也是鼓勵建商多建設電梯,除了有助於緩解尖峰時段電梯擁擠問題,更在高齡化社會趨勢下,提升無障礙設施的便利性與居住品質。
  • 管委會空間設上下限: 明確規範管理委員會空間的上限和下限(管委會空間以總容積 1% 為標準上限;並保障小基地至少 20 平方公尺的空間需求,但不得超過 100 平方公尺。)此舉將遏止不必要的超大公設,使公設比規劃更合理。

檢討容積計算

▲虛坪改革重新檢討容積計算,將一般電梯挪至免計容積範圍。圖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新聞發布

 

改革後的預期效益

  • 資訊透明化:減少房屋銷售時模糊計算坪數空間的問題,也讓買方清楚知道自己買到的真實使用空間。
  • 降低公設比:根據內政部試算,新制上路後,新建案平均公設比可望下降約 5%,整體坪數結構將更趨合理。
  • 價格可比較性提高:消費者能直接比較各建案「每坪實際價值」,購屋市場也更聚焦在更真實的「總價考量」
  • 市場回歸居住本質:除了減少「高公設、低單價」的假象,讓房價結構更合理,也可促使建商在產品規劃上有更大彈性,例如加入高齡友善或社區共融空間。

 

 

變革核心衝擊:購屋者、舊屋主即將面臨的三大變動

當虛坪改革正式啟動,所有購屋者都將面臨全新的市場衡量標準與心理關卡,你我都有可能是購屋、現有屋主,必須提前掌握這些變動:

 

衝擊一:單價數字暴漲的心理關卡

雖然房子總價即為實際坪數,但由於「羊毛仍出在羊身上」,房子的總價不會因此而有明顯降價,因此坪數單價將有可能大幅拉高。例如,原本 $53.33 萬/坪,在變換計價基礎後,單坪可能會提升到六、七十萬。購屋者必須拋棄「單價越低越好」的舊有觀念,重新適應單價的新常態。

 

衝擊二:新舊屋價值衡量標準的混亂

政策實施後,市場上將同時存在「高公設舊屋」與「低公設新屋」,市場將會用新的標準(低公設、高實坪單價)來衡量新屋。這可能導致公設比過高的中古屋在市場上顯得缺乏競爭力。

 

衝擊三:公設不再是白買的「空氣」

過去公設被視為「灌水」的空間,未來將被要求回歸實用,讓消費者買房的坪數更實在。所以未來購屋者在評估建案時,將不再需要糾結於「公設比」,而是直接鎖定「主建物」坪數。但也不能只追求「低公設比」,而應確認公設的內容(如健身房、閱覽室)是否具備「使用價值」與「維護合理性」。

 

 

制度轉換的風險與市場挑戰


一、單價拉高的心理衝擊與建商轉嫁成本

如前所述,實坪制最大的衝擊在於「單價暴漲」的觀感。建商也會擔憂,單坪價格表面數字會變高,導致消費者第一眼覺得「怎麼變貴了?」,這類單價暴漲的狀況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衝擊,進而增加建案的銷售難度。

但也有可能發生一類狀況:建商藉由市場對新高單價的「不適應期」,將過去為了降低公設比而本來就會發生的成本,甚至加入額外的利潤,一併以「單價暴漲」為名義轉嫁給消費者,最終反而導致總價上漲。因此在選屋時,建議不要只被單價數字牽著走,應多方比較同區段建案的總價、主建物坪數與實際空間配置。

 

二、新舊制並行時,中古屋市場如何換算與稅收衝擊

政策實施後將出現「新制新屋」與「舊制中古屋」並存的狀況。可能會有不少舊屋屋主有所疑慮: 擔心新制上路後,高公設的舊屋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甚至在轉售時,會被貼上「虛坪多、單價其實沒那麼便宜」的標籤,恐怕會衝擊這類資產的帳面價值。因此中古屋買賣時,將需要一套明確且公允的換算標準,避免市場混亂。

另外,由於房屋稅與地價稅的課徵依據是房屋面積,改革可能衝擊地方政府原有的稅收基礎與財政結構,需要有配套措施來維持財政穩定。

 

 

折衷方案?實坪制下「實坪計價」可能成為過渡解方

 

在制度正式全面切換前,市場上也出現了呼聲更高的折衷做法,叫做「實坪計價」。

它的概念是:即使產權登記的權狀坪數目前仍包含公設,建案在對外銷售時,會另外標示「室內主建物+陽台等實際可用空間」的坪數,並用這個數字去計算單坪價格。

簡單說,權狀還是用舊制,但價格說法先用新制。
這種作法的好處有兩個:

  • 對買方:可以直接比較「我實際住的空間」一坪多少錢,減少資訊不對稱。
  • 對賣方(建商或未來屋主):不用一下就承擔「單價暴漲」的觀感,而是可以清楚說明「為什麼看起來單價比較高,但其實總價跟你心裡的那個區間差不多」。

換句話說,「實坪計價」是一座橋。它不等於真正完成的「實坪制產權改革」,但可以先讓市場建立一套可以互相比較的語言,縮短政策落地時的震盪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專業評估認為,溝通與揭露的方式,將會比法規文字本身,更決定這次改革的成敗。

 

 

虛坪改革時代,你該注意的4件事

虛坪改革是台灣房產史上的重大里程碑,無論制度如何變革,購屋者永遠是最大的受益者。在這個改革時代,請務必掌握以下4要點:

  1. 購屋以「主建物」坪數為準
    未來虛坪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讓房價回歸「實用空間」的價值。因此主建物坪數才是決定您居住舒適度和空間規劃的標準,看屋重點從「大權狀」轉移到「大室內」。
  2. 確認公設的細項比例
    即使公設比有望降低,但也不代表未來買房就只鎖定「低公設」,更重要的是確認公設的內容與合理性,評估「我會不會真的用得到」(例如健身房、閱覽室等),以及這些公設的維護成本是否合理。

  3. 注意附屬建物是否合理
    附屬建物主要指陽台、雨遮等。台灣現行法規中,陽台是計坪也計價的(雨遮已不計坪計價)。
    但問題是:陽台的單價往往與室內(主建物)的單價相同。如果建案設計了超大、但不實用的陽台,等於你就是在用極高的價格購買一個半戶外空間。因此,購屋前需確認陽台面積與主建物面積的比例是否合理,確保花大錢購買的主要是室內實用空間,而不是過大的非核心空間。
  4. 購屋前學習新舊坪數換算方式
    未來市場上會同時存在兩種房價單價:舊制的「稀釋單價」(權狀總坪數計價)和新制的「實坪單價」(主建物坪數計價)。
    為了在中古屋市場上做出正確判斷,例如當您想比較一間舊大樓(公設比25%)和一間新建案(實坪計價)時,務必掌握「實坪單價」的計算方式,避免被舊制的高公設房產混淆視聽。

 

長期趨勢:房市將聚焦「總價合理性」與「公設使用價值」

從長期來看,虛坪改革的價值不在於「降價」,而在於讓房價更誠實。當坪數結構透明、產權更清楚,買方能清楚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坪錢用在哪裡;建商也必須思考品牌差異化,以及產品設計轉型的面向,未來,將從坪數競爭轉向空間價值,勢必強調格局、採光、收納、無障礙動線等「實際使用價值」,而高齡友善、親子共融等機能將可能成為新賣點。

虛坪改革是一場讓市場回歸理性的過程。
對消費者而言,這代表買房不再只是看「數字坪數」,
而是學會判斷「空間的價值」。
對整體房市而言,這將是邁向資訊透明與品質競爭的關鍵一步。

 

👉想要掌握更多台灣房地產市場數據分析與趨勢預測,歡迎到「房市氣象台」官網

分享: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相關文章

輸入你的房屋貸款條件

幫你輕鬆房貸試算!

房貸試算
萬元
萬元